【2020 秋鬥】輿情分析

分析師 / 沈葳

【2020年秋鬥訴求: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


「秋鬥」是台灣每年 11 月由多個社運團體聯合舉辦的勞工遊行活動,其名稱源自 1993 年「工人立法」大遊行,又稱為「秋天鬥陣行」,每年固定動員,從最初以工運議題為主爭取勞工權益,轉為關注工運以外的諸多社會議題,協助所有被壓迫的弱勢群體發聲。

2020年秋鬥以「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為主要訴求口號,涵蓋食安、勞保年金、土地正義、環境保護等議題,其中最受矚目的核心聚焦於「萊豬進口」與「言論自由」。

【社運團體主導?國民黨動員人數獨大引發爭議】


2020年的秋鬥在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黨的動員號召下,主辦單位估計達5萬人上街,創下30多年來參與人次最多的紀錄,對比上一次的2017年秋鬥遊行約200多人參加,人數落差極大引起討論。而這次的參與群眾中又以國民黨動員人數獨大,動員能量超過2萬人,不少聲音質疑原來應由社運團體主導的秋鬥,可能因政黨強力加入而變質。

【秋鬥遊行當日聲量飆高至3萬多筆】


從聲量走勢圖分析秋鬥聲量的始末,11月4日,民眾黨國民黨相繼表態參加今年的秋鬥遊行,號召黨員及支持者上街向執政黨抗議,為秋鬥埋下爭端的種子。

11月21日遊行前夕,高雄市長陳其邁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對於在野黨將參與秋鬥遊行表達否定態度,引起熱議,網友批評過去民進黨時常遊行,現在卻對在野黨上街採雙重標準看待。11月22日,熱門文章來自遊行現場直播,以及Ptt論壇上討論馬政府時期開放萊牛的政策,各式由秋鬥活動所引發的論戰,將遊行當日的聲量衝至最高點。

【秋鬥遊行過後呢?聲量跌落無所延續】


然而,遊行抗爭將各種訴求與爭議攤開之後,問題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的討論和解方?隔日,衛福部長陳時中以及行政院長蘇貞昌對於秋鬥的回應引起多數留言不滿,認為政府無視民意,並對於萊豬進口仍有強烈疑慮。

遊行後第三日的聲量已驟降至平均聲量之下,綜觀11月份以來,秋鬥主辦方的話語權埋沒於各政黨的高聲量之中。前兩年的秋鬥因各種因素沒有受到關注,聲量均不及100筆,而今年秋鬥成為媒體和輿論焦點,可惜的是主辦方並未藉勢曝光相關勞權議題,延續更多話題與聲量。

【聲量誰主導?泛藍媒體與政黨名列熱門頻道】


鎖定今年秋鬥進行聲量來源分析,「社群」的占比62.9%最高,其次為「論壇」占比27%,接下來則是「新聞」占比9.6%。進一步看這三大類來源的熱門頻道,社群由各Facebook粉絲團聚集聲量,論壇則由Ptt的八卦版主導聲量。

社群與新聞的前5名熱門頻道中,「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即占了4名、「聯合報系」占2名、「台灣民眾黨粉絲團」也占了1名,可以觀察出本次秋鬥主導議題聲量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泛藍媒體或政黨,集結了反執政黨的聲勢,帶領本次活動的輿論走向。

【秋鬥討論重點?約五成關注「反萊豬」、兩成「反關台」】


「萊豬進口」在國內一連串的政治攻防下延燒至今,經過初步統計,本次秋鬥在國民黨和民眾黨加入強打反萊豬議題之下,約有五成聲量聚焦於此,儼然成為聲量匯集之處。

另有兩成聲量關注於中天關台事件,由於不少支持者是抱持「挺中天」的立場參與遊行,儘管主辦方澄清,秋鬥在「言論自由」的立場與國民黨不同,並不是直接「挺中天」,而是認為審查媒體的標準應該要一致,但這似乎難以清楚地切割,當天旺旺中時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現身凱道遊行,更創造不少話題。

【勞團成苦主?如何適應國民黨從反抗的對象到加入抗爭成為關鍵】


針對「秋鬥」活動本身的評論,多數網友未給予正面評價,認為主辦方的聲音完全淹沒在政治口水之中:「勞團真的慘,整碗被國民黨端走」、「可憐的主辦方,主題完全被弄歪」。而在訴求的設定上乃至動員能力也受到質疑,「不把中天扯進來會更多人」、「一堆議題,然後號召不到年輕人」、「根本沒有足夠社會力在支持」。

綜觀今年秋鬥所面臨的轉化,質疑秋鬥「失焦、變質」的核心問題,圍繞於各方如何看待社運團體與政黨的關係,尤其在過去多年以來,國民黨從社運反抗的對象,如今演變為在野黨嘗試加入這場遊行。而勞工團體的主張因政治力介入,相對難以凸顯,如何掌握議題發球權以及持續爭取社會的支持和回響,將會是未來的考量方向。

#秋鬥
#勞工
#萊豬
#美牛
#中天
#國民黨
#民進黨
#民眾黨